共建共享大数据分析体系 为旅游业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7-22|来源: 天津日报 |浏览次数:136|专栏: 天津动态 分享到:

本期嘉宾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在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区域内客源流动和旅游消费持续增加,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两小时休闲圈和三小时度假圈的旅游业协同发展新空间初步形成。未来,三地如何进一步深化旅游领域的协同发展?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他提出,要共建共享旅游统计和大数据分析体系,科学谋划三地旅游发展目标和产业协同路径,为京津冀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京津冀三地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7.9%9.0%,是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速的1.91倍和1.40倍。从20227月至20236月期间,京津冀三地客流内循环占比55.32%,居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协同发展区域的首位。随着京津冀区域内游客的流动增加,资本、技术、创意和人才等要素流动也在同步加速。

戴斌认为,推动三地旅游业在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旅游统计和大数据分析体系,并非简单地罗列三地各类景点、旅行社等的数量,还要分析掌握相关经营主体规模、从业人员数量、产品迭代速度等供给端情况,以及旅游消费规模、结构和偏好、停留不同景点时长甚至游客搜索热度指数、满意度等需求端数据,从而准确识别三地旅游新需求。基于此,他建议,京津冀应定期联合发布三地旅游市场供需报告,通过大数据精准把握三地游客的消费行为以及旅游市场的消费结构,制定出台科学的产业协同促进政策。依托天津海滨旅游度假区、承德避暑山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特色景区景点,错位发展滨海、避暑、冰雪、红色、邮轮等旅游专项市场,构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和国际间的旅游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赛事、国际会议等加强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形成区域旅游联动效应,持续提升京津冀在全球旅游市场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完善旅游信用管理制度,推进三地旅游市场信用信息网站和信用监管平台深入协同。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戴斌认为,旅游业将迎来“技术驱动、资本加持、跨界创业、青年引领”的颠覆式创新时代,供应链将被重构,整个产业生态谱系将会重写,未来将出现更多旅游消费新场景,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地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动科技赋能旅游业发展,为京津冀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资源服务。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