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五种创新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9|来源: 《中国... |浏览次数:1165|专栏: 工作创新 分享到:

  基层治理建设,要紧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构建群众需求导向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

  一、 多元参与、全员协同的趋势

  基层治理需要党委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第一,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在党的基层组织的“主心骨”作用下,探索完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渠道,让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每个“末梢”。黑龙江、福建等地方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设在一线办案团队、便民警务站点等[1],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工作机制,推动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统领作用。

  第二,居民自治是核心。基层治理中应充分鼓励和发扬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原则,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如浙江诸暨创造的“枫桥经验”,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后在浙江省逐步形成“坚持党建统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通过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道德评判团、乡贤参事会、法律服务团等形式,形成“大事一起干、事事有人管、好坏大家判”的基层治理新形态[2]。

  第三,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居民自治的有益补充。应开发社会参与空间,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在社会协同的模式下,政府行政力量与居民自治力量、社会第三方力量相结合,将有效提升基层管理服务的效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符合全球趋势。

  二、 精细管理、权责明确的趋势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治理事项复杂且关联主体繁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一思路需应用至基层治理中, 通过精细管理来化解复杂事项,通过权责明确来明细管理主体。其中,“村庄社区化管理”和“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经验可以借鉴。

  “村庄社区化管理”是在物理隔离的框架下形成精细管理。在“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下,充分利用社区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优势,在整体规划、精细布局、正常运转、更新升级等过程中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精细化管理。如北京市大兴区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倒挂”等问题,探索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通过“筑围墙、安街门、把路口、设岗亭、人车凭证出入”,对原有自然村落进行相对独立建设、井然有序的社区化管理。同时,采取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趋同管理、“三站一室”整合建设为村综治中心、配备专职防范力量和统一监控系统等措施, 改善管理服务条件,取得治安秩序得到维护、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居民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等成效。

  “网格化管理”是在多主体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开展精细管理。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平台,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 在单元网格中纳入人、地、物、事、情、组织等管理要素,以部件和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在对单元网格巡查、上报、解决、反馈的管理闭环中,建立多主体权责明确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将有助于实现“天上有云、地上有格、中间有网”的美好图景。

  精细管理、权责明确的基层治理趋势,与“全功能—全结构”的基层治理框架相契合,应针对基层治理的现存问题和基层群众的管理服务需求,完善相应功能并配备治理结构,搭建“全功能—全结构”的基层服务管理格局。

  三、 综合管理、资源统筹的趋势

  “部门壁垒”“管理盲区”“信息孤岛”等问题, 易引发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此,既需要基层管理主体和相关部门的综合管理,也需要社会多方资源的统筹和共享。“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的相关做法可做参考。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通过“基层兜底”和“条块联动”形成综合管理,属地政府和基层组织做好“兜底管理”工作的同时,带动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基于该思路,北京市探索形成“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模式,由发现问题的基层人员负责“吹哨”并行使执法召集权,召集各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赶赴现场,集体“会诊”问题并根据部门职责提出具体措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由北京市平谷区首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基层联合执法链、管理链、服务链、发展链等综合管理工作机制。“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在基层单位形成对各部门治理力量的统筹指挥,让“条条”下沉融进“块块”,把分散力量“握紧成拳”,提高基层的综合管理效力。

  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通过综治中心平台统筹资源、实现立体化防控。基层综治中心能够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精细化、动态化服务管理,在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是建立实体化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人财物保障;三是强化实战功能,将综治中心的服务管理资源进一步向网格和家庭延伸。基于此,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能够发挥平台优势, 有效统筹资源,从而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治安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立体化防控效果。

  综合管理、资源统筹的基层治理趋势,与“前台+后台”良性循环的基层治理理念相契合,在做好“前台”直面居民的管理服务工作基础上,将“后台”的部门职责根据“前台”反应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资源整合和协调联动,提供以居民为中心的基层服务管理。

  四、 “AI+管理”的趋势

  基层单位面临管理服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同时,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目标对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可采取“AI+管理”策略,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的主导下实现信息整合与资源联动的智能管理体系,便于基层同多个部门开展信息、指挥、业务、资源等高效对接联动工作。

  例如,北控三兴等构建的“雪亮眼睛+智慧大脑”模式,在亦庄镇的治理中发挥良好成效。一方面,建成智慧天网平台,通过智能监控工程、高点云台建设、精准感知技术、基础信息采集等智能技术打造“雪亮眼睛”,化被动处理为主动监管;另一方面, 15个职能部门和“9+X业务”融合联动,构建“智慧大脑”,将采集的信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智能鉴别与智能追踪,将监测与感知的数据形成标准化基层治理业务,在多部门、多业务的整合应用,实现基层事件30分钟内发现上报、5分钟调度处置、3小时处置完毕的成果。

  “AI+管理”的基层治理,采取“智能技防”带动“科学制防”和“有效联防”的治理结构,在基层治理体系的技术建构下,促进多方资源共享,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辖区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的多维整合,及时、有效、精准的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

  五、 “治理+AI”的趋势

  面对基层治理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要求不断增长的局面,基层治理可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辅助下纳入智慧治理的要素,带动技防更新换代、人防素质提升、物防水平升级,形成“治理+AI”的基层智慧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服务管理的智能化、前置化、精细化、人性化。

  以云从科技“智慧园区”为例,其人脸识别、智能巡逻、精细比对、智慧响应、大数据分析、信息集成等优势转化为基层智慧治理的要素,发挥其智能化安全管理和自动化公共服务的功能,既能形成集合监测、识别、预警、响应的智能安全管理机制,提前干预基层安全风险源,又能形成集合信息推送、智能咨询、宜居环境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便捷个性化基层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能够最大限度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安全便捷的生活。

  “治理+AI”的基层治理,通过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弥补现有人防、物防的技术和资源不足,形成“传统技防+高新智防”的新优势,既精准拔高“最短板”、全面提高基层治理水准,又能在“扰民”最小化的前提下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唐钧主任、风险管理部部长龚琬岚、云从科技高级副总裁孙庆凯)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