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投资“虚拟币”?小心这种骗局!
你对虚拟货币了解多少?近年来虚拟币和区域链被炒作得火热,但是虚拟币投资一直都是高风险领域。与此同时,电信诈骗分子也打着投资虚拟币的幌子,实则伪造根本不存在的“虚拟币”和虚假投资平台进行诈骗。案件解析案例1:华女士报警称,今年年初在“生活物品采购”的微信群认识的对方,对方自称从事酒店行业且一直在做公益慈善活动。对方转账给华女士880元购买被子、油等物资一起参加一场线下公益活动,华女士对其产生了信任。后对方称自己在做理财产品赚钱,给华女士二维码下载“ASIANS”App进行投资,在平台上充值USTD币后投资健康医疗项目类的理财产品,期间华女士成功提现过16万元并且介绍五六个人一起投资,获得30%的推荐提成,现因平台无法打开发现被骗,遂报警。手段分析:USTD币又称“泰达”币,受害人在平台上充值USTD币后兑换平台专有的虚拟产品,平台通过控制后台数据操控虚拟产品的价格涨跌实施诈骗,期间,让受害人成功提现获取信任,促使受害人不断追加投资。这类诈骗也存在拉人头的现象,成功多拉几个人头就会有一定的提成,被骗金额也会逐渐累积。警方提示:投资需谨慎,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等同的价值,谨防不法分子打着虚拟货币的幌子实施诈骗。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和平台,切莫贪图所谓的高额回报,相信“天上掉馅饼”,从而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之中。案件解析案例2:林女士报警称,被微信网友拉进刷单兼职的微信群,点击群内链接下载聊天App,通过App里进入了名为“森茂选购”的网站,在里面操作刷单,一开始得到了188元返利。对方让其做了3连单后,以其操作失误需要补单、交纳税金等为由多次让林女士转账,林女士发觉被骗,遂报警,共计损失5万余元。手段分析:骗子把受害人拉入刷单群,一开始给受害人些许甜头,后以“连单任务、操作失误、交纳税金”等为由诱骗受害人多次转账直至被害人意识到被骗。警方提示: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要轻信“高佣金”“关注即返利”“领取小礼品”“点赞返利”等短信、微信内容,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避免上当受骗。当接到陌生人添加你QQ、微信、抖音等平台好友的请求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切勿随意加入微信群,对向你推荐购物返佣金的刷单行为一律及时屏蔽。
查看详情 >>
岁末年初 警惕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和投资理财诈骗
2022年,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统筹推进“断卡”“断流”“斩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集中优势力量打团伙、捣窝点、斩链条、摧网络,先后发起3次全国集群战役、11次全市集中收网行动,全年累计抓获犯罪嫌疑人9900余名,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既遂数连续四年下降,有力遏制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势头。上海警方提示,岁末年初,往往会有三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易发:一是网络贷款类诈骗。不少人为了解决资金周转不开的困难,往往会通过各种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借款,此时要千万小心,不要轻信一些非官方途径发布的网络贷款广告,这些广告通常宣称“信用贷款、当天放贷,无抵押、无担保”,以此诱惑急需资金的被害人,然后再通过话术一步步诱骗被害人预支首月利息、缴纳保险费、保证金、公证费等,甚至还要求验资,最终诱骗被害人将自己账户上的资金打到骗子账户上。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提醒市民群众,如果确需办理贷款的,应当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在官网、正规应用市场下载贷款APP,不要轻信陌生来源的网络贷款信息,更不要点击对方发来的二维码、链接。同时,正规的贷款平台不会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费用。二是冒充客服类诈骗。诈骗分子往往冒充“京东客服”,先以“国家贷款利率下调”“需要调整京东金条贷款利率”等为由,要求被害人配合清空额度、注销贷款账户,并且告知如果不这么操作,将会影响到个人征信。再利用被害人恐慌的心理,以在线指导为由,诱导被害人下载视频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诈骗分子通过屏幕共享掌握了被害人的财产、银行账户等信息后,再诱导被害人将名下所有银行卡都开通网贷申请,然后将贷款转到所谓的“银监会”指定账户,得手之后立即拉黑被害人。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提醒市民群众,京东官方客服从未有电话外呼“影响征信”“注销账户”“调整利率”的相关业务,一旦收到以这类为借口的“京东客服”请及时挂断。同时,如有陌生人要求下载视频会议APP,或通过QQ开启共享屏幕,请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三是针对老年群体的投资理财类诈骗。诈骗分子抓住老年人想让“养老钱”升值的想法,利用该群体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的特点,以“高额回报”或“小甜头”为诱饵,诱骗老年人购买虚假投资理财产品。针对此类诈骗,上海警方提醒老年群众,在打算投资理财前一定要和老伴商量,也要多听听子女意见。不论是金融投资还是购买理财产品都要认准正规渠道,不要轻信网络平台上“高回报”许诺,更不能轻信陌生来电推荐的理财平台。如遇诈骗,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交电费还能打折、团购?当心电费骗局正在靠近!
“朋友圈回馈!在线代缴电费9折优惠”“群福利!团购电费有优惠”“登录网站!充值电费享福利”……看到这些消息,是否有所心动?小心!这些都是新型电费诈骗陷阱!套路一:电费“优惠”活动不法分子利用非电力官方或授权渠道,以“电费充值优惠、电费团购、电费打折”等虚假活动,要求受害者添加自己微信并转账,自称可以进行电费优惠代收。而实际上,不法分子是借助电费“优惠”活动骗取受害人资金及用电信息,或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进行洗钱犯罪。套路二:“电费催缴”短信不法分子向潜在受害人发送“电费催缴”短信,要求点击短信中的链接缴纳欠费。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输入个人身份信息及银行卡密码、验证码,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资金损失。套路三:假冒电力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不法分子冒充电力工作人员上门告知受害者已拖欠电费,要求受害者立即在现场进行转账汇款,否则将对其采取停电措施。另有不法分子冒充店里工作人员以上门检查线路为由,谎称受害者家存在电路安全隐患,要求整改维修等,并以此骗取钱财。1、电力公司不会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费优惠活动,切勿相信任何电费打折促销活动,拒绝各类低价代缴电费的服务,依法合规缴纳电费,不要因小失大。2、切记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用电账户是否欠费,通过线下营业厅和网上国网APP、云闪付等线上正规渠道缴纳电费。3、切勿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扫描一切可疑二维码,谨防误进钓鱼网站,泄露个人信息,造成经济损失。4、如遇上门服务的电力工作人员,请查看工作服、工作证及工作派单。如遇人员索要钱款,务必提高警惕,核实身份,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小心!网购年货有陷阱!
春节临近,许多朋友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我们满心欢喜采购年货时,诈骗分子也在精心准备着“年货”。“您好,请问是刘女士吗,我是xx淘宝店铺客服,您1号在我们店铺下单了一笔年货商品,还记得吗?”近日,开福区居民刘女士接到一通“00”开头的境外电话,对方声称是某淘宝店铺客服,并对其购买的商品订单号以及个人信息都对答如流,这也让刘女士放下了戒备之心。“刘女士,非常不好意思,由于我们自身厂家生产原因导致这批次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为了我们平台的满意度以及表达我们的歉意,这个订单给您办理10倍的赔偿,您看可以吗?”面对“客服”诚意满满的道歉和高额的赔偿,刘女士沦陷在陷阱中。“还有这种好事,这店家还挺靠谱,真不错!”刘女士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窃喜,急切地询问“客服”要如何操作进行理赔。按照“客服”的指示要求,刘女士先是添加了对方的好友,并点击了对方发送过来的链接,随后开始下载投屏软件。“居住在某小区的一名女子接到了境外电话,且通话时间较长,很可能遭遇诈骗…”在刘女士接到境外电话的同时,开福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也监测到了这一异常情况,并迅速联动女子所在辖区望麓园派出所。接到预警信息后,望麓园派出所快速反应,核实到女子相关身份和地址,民警周兴邦、辅警邓博文立即开展劝阻工作。情况紧急,一场与骗子的“赛跑”就此展开。“您刚刚接到的是涉诈电话,千万不要相信……”刘女士的电话一直处于占线中,周兴邦好不容易打进来,女子却将信将疑,没等民警话说完便挂断了电话。“糟了,她一定是还在接听诈骗电话,接听时间越长,被骗的可能性越大。”此时,刘女士的电话再次处于通话状态,这让周兴邦和邓博文心急如焚,两人绷紧了神经、加快了车速,10分钟便到达其所住小区,两人立马下车快跑前往。“赶快挂断电话!我们是望麓园派出所的民警,他们是诈骗分子,千万不要进行转账操作!” 民辅警敲开刘女士家的家门时,她仍在和境外“客服”人员通话,且正在下载投屏软件,看到民警身穿制服和亮出的证件,刘女士终于相信并挂断了与境外人员的通话。“天上哪里会掉馅饼,你看它是境外电话时就要留个心眼,一定不能轻信陌生人的电话,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购平台联系商家进行核实,如情况属实,务必要在原购物平台正规渠道操作,切勿私下处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民警再三解释,刘女士才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电信诈骗。“哪知道诈骗这么多花样,网购个年货都差点被骗了!我也觉得应该没有这样的好事,但对方说得有理有据,个人隐私信息也没错,我就想试试看,幸好你们来的及时,不然我卡里面几万块钱就没有了,想想都后怕。”刘女士恍然大悟,连连向派出所民辅警表示感谢。“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及’短信预警‘功能可以对诈骗电话、诈骗信息进行智能预警,你也可以微信关注’开福公安‘公众号,平时没事多浏览学习我们发的各种反诈案例,这些都是辖区居民群众真实遇到的,以后万一碰到可以避免上当受骗……”民警周兴邦向刘女士进行反电信诈骗知识宣传,提醒她要提高识骗、防骗意识。民警提醒:接到“退款”“返钱”一类的电话不可轻信,应第一时间通过网购平台联系商家进行核实,如的确属实,务必通过网购平台正规渠道进行退款。不要随便点开、扫描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二维码。不要随便对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不要随便在网站上填写私人信息,如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遇到诈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年终岁末警惕“积分兑换”骗局
年终岁末,诈骗分子又有新花招,冒充各类手机运营商、商城或银行等,进行“积分兑换”诈骗活动。据介绍,“积分兑换”诈骗就是诈骗分子冒充各类手机运营商、商城或银行等,给受害人发送“积分兑换”信息,让受害人下载客户端或点击链接,套取受害人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码、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利用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消费或转走受害人银行卡内资金。兰州反诈中心表示,手机运营商、商城或银行等不会索要任何积分兑换的验证码或者密码,如果收到积分兑换的短信,不要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对于任何积分兑换现金或高价值礼品,要求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及密码的宣传,要保持高度警惕,或拨打官方电话咨询。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