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借款免息,无手续费?网贷“套路”深,当心踩到坑!
近期,有群众反映通过网络贷款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日前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套路”,千万别“入坑”。案例:受低息诱惑借款,背负巨额债务王某在刷短视频时发现一则宣称“无手续费”“无其他任何费用”的借贷广告,遂点击链接并根据页面提示下载了某网络贷款App。注册登记并填写个人信息后,王某借到了款。然而,经仔细核对还款明细后,王某却发现,账单后另附有一张担保费用账单,自己实际借款成本远高于预期。他这才明白,该网络贷款平台通过暗含的担保合同,变相提高了实际借款成本。与王某一样,陈某也遭遇了网络贷款“套路”,只不过,他的经历有所不同。陈某看到一则网络贷款广告后,没有经受住“低息”诱惑,觉得按时还款不成问题。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他一时冲动借了一笔钱。但没想到,这笔贷款的实际利息却很高,导致他面临越来越大的还款压力。不仅如此,陈某在申请网络贷款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导致其接收到大量网络贷款广告。在短期无法偿清债务的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陈某又向其他若干个网络贷款App借款还贷。最终,导致债务发生“滚雪球”效应,形成巨额借款。套路:模糊利息费用,诱导过度借贷重庆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良网络贷款的“套路”主要有三种。其一,模糊利息费用。网络贷款平台通常以“免息”“低息”等说辞进行营销宣传,吸引潜在客户借款,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除了上述王某借款案例中的“套路”外,还有多种欺诈借款人的手法。如,另行签订合同,要求借款人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保证金”,变相收取“砍头息”;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包销售,要求借款人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且提前还款不退还订购费用;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引发借款人债务逾期,产生“罚息”;等等。其二,泄露个人信息。在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后,网络贷款平台将客户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产业链”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由此,使得金融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其三,诱导过度借贷。网络贷款平台蛊惑金融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诱导金融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以贷还贷。这会导致金融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拆东墙补西墙,债台高筑,容易出现不良征信记录。提醒:有借款需求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针对常见的不良网络贷款“套路”,重庆金融监管局特别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一定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防止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一是获取正规融资服务。金融消费者如有借款需求,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进行咨询或办理。金融机构资质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等渠道进行核实,谨防无牌照无资质的不法机构。二是了解产品重要信息。金融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时,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注意看清贷款主体、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重要信息,特别要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三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消费者要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个人信息。在办理网络贷款业务时,应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交由他人操作,谨慎进行信息授权。四是树立理性的消费观。金融消费者要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坚持适度负债、理性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维护个人良好信用。在不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避免“以贷养贷”“多头借贷”。五是积极应对不法侵害。如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遭遇暴力催收时,金融消费者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并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轻信“代理维权”“停息挂账”“征信修复”等宣传广告,防范遭到二次侵害。
查看详情 >>
金融骗局花样翻新 多地金融监管局提示风险
“小心‘积分清零’骗局,假兑换,真陷阱”“提高防范意识,警惕新型网络骗局”“认清不良网贷套路,警惕‘刷银行流水’骗局”……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金融骗局,多地金融监管局近期接连发布风险提示,通过解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例、非法金融活动套路等,提升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简称“北京金融监管局”)近日提示,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于银行积分兑换的关注,实施以“积分清零”为噱头的诈骗,侵害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据介绍,“积分清零”骗局圈套的第一步是伪造清零通知,制造紧迫假象。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伪造银行短信、邮件或电话,冒充银行客服人员,向消费者发送“积分到期清零”的虚假信息,制造时间紧迫的假象,诱导消费者尽快兑换。第二步是嵌入钓鱼链接,窃取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常会在虚假通知中嵌入一个看似正规的积分兑换网址链接,一旦消费者点击,会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以完成所谓的“积分兑换”,实则窃取消费者的个人账户信息。第三步是提示兑换成功,盗取账户资金。不法分子为了增加诈骗的迷惑性,还会在钓鱼网站伪造积分兑换成功的提示信息,让消费者误以为已经成功兑换了礼品或现金,从而放松警惕,实际上受害消费者的账户资金可能已被盗取或面临其他风险。“奏响防范四部曲,远离‘积分清零’骗局!”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消费者,一要仔细甄别信息来源,切勿轻信非正规金融机构官方渠道发布的积分清零通知,盲目操作落入诈骗陷阱,面对积分兑换或清零提醒,应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热线、官方网站或App等正规渠道进行核实;二是不轻信陌生短信、不点击不明链接,坚决不向任何人泄露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以及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重要信息;三要速挂失,如果不幸遭遇“积分清零”骗局,消费者切忌自乱阵脚,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行动,第一时间联系发卡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及时将银行卡挂失止付,以阻止不法分子进一步盗取资金;四是一旦发现被骗,消费者应寻求正确的求助渠道,务必妥善保存所有被骗证据,如短信、邮件、通话录音等,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简称“河北金融监管局”)近日也发布一起新型网络骗局案例。案情显示,李阿姨接到自称“抖音客服”电话,声称她曾在抖音平台签署过一项每月扣费业务,如无需使用可以协助其取消。李阿姨一听有点着急,不知是否自己无意中错点而开通了什么业务,急忙询问是否已经扣费,如何取消?随后,李阿姨在所谓“客服人员”的提示下登录“官方网站”一一输入银行卡号、支付密码及验证码等相关信息。不料一番操作下来,李阿姨银行账户上的40余万元陆续被转出,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即向警方求助。“案例中,诈骗分子巧妙利用了被害人的恐慌心理和对抖音客服的信任。他们准确抓住了李阿姨担心每月扣费造成经济损失的心理,制造紧张和焦虑的氛围,让李阿姨急于解决问题,无暇冷静思考和辨别真伪,以帮忙取消服务为幌子,诱导她提供了关键的银行卡信息。而李阿姨由于缺乏防范意识,没有意识到随意透露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的严重后果,从而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河北金融监管局提醒,对于陌生来电需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声称来自知名平台客服、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的电话,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各种手段伪装成合法机构的工作人员,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此前,河北金融监管局还披露了一起不良网贷套路案例。案情显示,王先生因个人征信存在问题无法在银行办理贷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则“贷款0抵押、秒放款”的广告,就联系了对方。对方表示因王先生征信有问题,需“刷银行流水”提高综合评分才能放款,并可免费帮忙“刷银行流水”。王先生觉得不用自己垫钱,还能无抵押贷款,便提供了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在对方指引下,王先生将对方转入的资金分批转给指定银行账户,转了几笔账之后,王先生发现自己银行账户被冻结了,无法继续转账。这时,王先生才意识到不对,后来更是被公安机关因涉嫌“帮信罪”传唤调查,王先生后悔不已。除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河北金融监管局还指出,网络贷款产品种类多,不法分子利用不良网贷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低息、免抵押、无门槛、高额度等为诱饵,虚假宣传,诱导贷款,各种“校园贷”“培训贷”“套路贷”层出不穷;二是隐瞒实际息费标准,收取高额的担保费、手续费、服务费或权益费,甚至砍头息等;三是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逾期后进行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催收,影响消费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正规金融机构不会让消费者“刷银行流水”,不法分子以消费者“资质不足、评分低、提高综合评分”等为由,免费为消费者“刷银行流水”,消费者不但无法获得贷款,还可能涉嫌犯罪。消费者切勿接收、转移来历不明的资金,如有贷款需求,应前往正规金融机构办理。
“云养殖”能暴富?警惕非法集资“馅饼”变陷阱!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云养殖”“云种植”等“云养经济”做法。消费者可参与认养农田收获农作物,认养牛羊等动物,也可以认养古树、海洋生物等无实物收获的公益项目。与此同时,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打着“云养经济”的旗号,通过互联网、电话宣传、组织聚餐旅游和参观养殖场等方式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线上认购鱼类、畜禽、茶场等,承诺到期后可获得高额回报,吸引群众投入资金。日前,农业农村部关于“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这类“云养经济”业务模式已脱离了商品交易的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异化为追求高额回报的非法集资行为,资金安全无法保障,相关风险需警惕。对哪些类型的云养经济平台要提高警惕?投资者该怎么分辨?黑龙江大庆市市场监管部门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云养经济”模式,进行非法集资活动。大庆市市场监管局还发布了“云养殖”的典型案例。大庆市市场监管局反不正当竞争科科长闫晶晶表示,有一位女士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芝麻牧场项目,该项目以每日分红返点,年终回购等高额回报方式,诱惑投资者加入“云养殖”行业,并将客户分为多个层级,通过拉人返利,快速增长行业职级等方式,吸引群众发展下线,参与网上投资养牛养羊的项目。目前该APP已无法正常使用,资金被冻结,相关企业也因涉传被查处了。这就是一起典型的交入门费、拉人头、团队计酬的传销案件。还有一位老人家接到个电话,加入了所谓的“云养殖群”,群里的“老师”要求老人家办理借记卡并转账一笔启动资金才能进行投资。老人家在银行办理转账业务的时候,被银行的工作人员叫停,并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这是一起涉嫌诈骗的投资活动。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示明确,按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规定,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各类行为属非法集资。在广州一家金融科技机构资深研究员刘天驰看来,有些“云养经济”模式已经脱离了商品交易的实质,在新方式与高收益背后,很可能隐藏着非法集资的陷阱。刘天驰提到,投几十块进去可能没什么,可能一两个月之后确实有不错的收益。公司通过小额、低门槛的方式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确实验证了这种收益以后,再让群众去投更多的钱进来,很多非法集资的案例都是这样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互联网化,通过一些App或者小程序去做,有迷惑性,大家不知道到底是养羊还是去投资。比如投资去种植生姜,但是在合同里面却承诺了投1万块,一年之后可以获得20%的回报,这明显有涉嫌非法集资利诱性的行为。不法分子将“云养经济”包装成利润可观的投资理财行为,消费者怎么会轻易相信?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精武表示,因为“云养殖”“云种植”等模式使得投资者无法亲自核验这些种植、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彼此之间信息不透明状态使得犯罪分子能够趁机伪造养殖、种植基地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而实施非法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加之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生产持续关注和扶持,更容易使得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短时间内难以有效甄别真伪。农业农村部提醒,“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存在投资者多、分布广泛、监管难度大的特点,“爆雷”风险极大,需引起高度警惕。刘天驰认为,不要轻信社会上、互联网上甚至是亲戚朋友承诺的高收益投资,过高的收益很可能就是骗局。刘天驰表示,现在就不要再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不要去幻想超额的收益。我们要区分养殖的行为,我们最终获得的是一只羊,还是未来的高收益。可能消费者目标也不是为了买那只羊,也不是为了买那头牛,可能只是想通过买羊的动作去获得它未来的收益。如果是获取收益的话,这种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投资者对“云养殖”“云种植”等项目该如何甄别?赵精武表示,最直观的表现便是“不切实际的收益承诺”,投资者应当冷静评估“收益”与“投资”是否合乎比例,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此外,投资者还可以结合是否存在线下养殖基地、是否定期披露养殖财务情况等事项进行分辨。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生成网络虚假视频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多渠道了解养殖基地的地理位置、建设情况。因为部分非法集资人可能会通过伪造养殖基地某一角落的视频、图片让投资人误以为真的存在养殖基地。并且,正规的“云养殖”“云种植”等机构会定期对财务情况、运营情况进行透明化披露,违法机构则会以“财务工作人员有限,财务公布情况需要延后”等各种借口拖延乃至不披露具体财务状况。如何避免“云养经济”陷入真空状态?赵精武建议,政府机构应当强化协同监管、联合执法力度,避免违法犯罪活动隐匿于合法的农业活动。赵精武表示,督促发布“云养殖”“云种植”等信息的网络平台经营者对信息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必要的事前审核,特别是针对收益回报率高的信息内容进行重点审核巡查。必要时,地方基层监管机构可对云养殖、云种植等活动的线下场所进行摸排抽查。另一方面,更需要监管机构持续关注此类犯罪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风险提示和防骗宣传,引导公民不要相信不合理的活动,要理性投资,重点针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引导其投资此类“云养殖”“云种植”等项目时,多询问近亲属或者相关部门。
超市“刷脸”储物,需警惕泄露风险
“刷脸”进小区、“刷脸”解锁手机、“刷脸”支付账单、“刷脸”过安检,甚至进超市购物存包也需要“刷脸”。人脸识别技术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看似方便快捷的刷脸新技术背后,暗藏风险。今年4月,四川省犍为县检察院收到线索称:县域内某大型超市只有人脸识别储物柜,顾客存取物品时需要面部识别。顾客的脸就这样被录进去了,却不知道超市是否会存储下来另作他用。接到线索后,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立即实地走访该县15家大中型超市,确定了线索中提到的超市。“传统储物方式老是出现顾客将条码丢失而不能开柜的问题,使用人脸识别的方式开柜仅是为了方便顾客。”面对前来了解情况的检察官,该超市管理人员解释说,储物柜没有联网,人脸信息仅用于开柜,并无他用。办案检察官咨询相关专业人员了解到,该类储物柜系前端设备存储信息类储物柜,可以用高清晰度照片打开,如果没有完善的个人信息处理内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存在财物丢失、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调查发现,该超市自2022年11月开业起就提供人脸识别储物柜供消费者使用,17个月内违规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10万余人次。今年5月,犍为县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该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送达检察建议,要求其对涉案超市不当收集、存储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法处理,并排查县内其他商贸单位是否存在违规采集人脸信息的情形,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处置,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检察建议后,犍为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对涉案超市进行现场检查并要求整改,同时向全县所有商超、酒店等商贸单位下发《关于全县商超、酒店等经营场所按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提示函》,要求各商贸单位对是否存在违规采集人脸信息问题自查自纠。近日,检察官回访时发现,涉案超市已按照要求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公开了人脸识别储物柜采集处理个人信息的温馨提示,并增加了传统的条码储物柜,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
警惕!你买的充电宝,可能是窃听器
一直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偷拍公民隐私后发到网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偷拍偷录设备是从哪儿来的呢?近日,山东青岛警方侦破一起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案,打掉窝点3处,查获此类设备500多件。经查,在短短的3个多月里,犯罪团伙就生产窃听窃照专用器材3000多件销往各地。窃听窃照设备伪装成充电宝看似普通 实则内藏玄机今年6月,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侦查中心民警在网络巡查时发现,一家网店在销售多款带有摄像头、可录音录像的产品,涉嫌非法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民警通过对这家电商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找到青岛本地通过此电商购买过设备的人,继而查获相关设备。警方查获的窃听器材从外观看就是一个常见的充电宝,有充电宝的标识,并标注着电压和容量。虽然外观上没有任何异常,但打开后却大有玄机。民警介绍,这种充电宝打开后,上端有一个单向透光的玻璃,把这个玻璃去掉,就可以看到里面的摄像头,其中还有相应的录音设备,以及集成的线路板、存储卡。经有关部门鉴定,这个伪装的充电宝是一个专门的窃听窃照器材,一些心术不正的人购买后常常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警方经过数据梳理发现,在青岛,有16人购买了此类器材。民警表示,购买这些器材的人主要将设备用于偷拍个人隐私和窃取商业机密。设计、生产、销售各有分工犯罪分子系团伙作案警方根据购买者的购买订单发现,这些设备都是从深圳宝安区的一家工业园发出。通过技术手段和摸排走访,警方锁定了生产组装此类设备的一个工厂,进行集中收网。这是一家专门代加工组装电子设备的企业,老板曾某承认,伪装成充电宝的窃听窃照器材,是一名叫作杨某景的客户委托他们生产的。曾某也知道这是违法的,但为了赚取每件3块多的代工费,他还是接了这笔生意。经询问,曾某称是客户杨某景给他提供了图纸和零部件,由他们来组装加工,杨某景进行销售。随后警方在深圳龙岗快递点又缴获了三百余台窃听窃照设备。专案组民警调查发现,杨某景就是这起制售窃听窃照器材犯罪活动的组织者。今年4月,杨某景让人设计了窃听窃照器材线路板,并采购了摄像头和充电宝锂电池等零部件,找到工厂专门加工组装。每一件伪装成充电宝的偷拍器材成本约40元,杨某景将每件卖到600元至1200元,利润高达15到30倍,短短3个多月就获利200多万元。目前,杨某景、曾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深挖扩线中。非法制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警方介绍,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将手机、车钥匙、眼镜甚至手表、纽扣伪装成偷拍器材向外售卖,对他人的隐私进行偷录密拍,严重侵害了公民的权益和人身安全。非法制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行为,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涉嫌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情节严重的,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警方表示,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同时,也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一方面切勿购买此类器材;另一方面,一旦发现被人窃听窃照,应及时报案,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