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合奖惩
六部门:聚焦光伏“反内卷”,打击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此次会议意在“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部长熊继军主持会议。此外,国家发改委是价格政策的制定及监测部门、市场监管总局是反不正当竞争的执行主体;国务院国资委是发电央企的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反内卷在招投标环节的落实;国家能源局负责组织制定产业政策及相关标准等。近年来,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蓬勃发展,为构建全球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格局贡献了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在全球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光伏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不过,在产量、产能扩张的同时,光伏行业的“内卷”也受到了外界关注。受供需严重错配、非理性低价竞争影响,光伏各环节产品价格和毛利率大幅下降。近段时间以来,光伏“反内卷”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7月31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提到将对41家多晶硅企业实施专项节能监察。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起始原料,更是光伏反内卷的命门。数据显示,7月初以来,硅料、硅片价格已大幅上涨,电池片、组件价格亦有所恢复。接下来,光伏“反内卷”,还将持续。座谈会提到,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明确要“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会议还提到,要加强产业调控、规范产品质量、支持行业自律: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切实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查看详情 >>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依法严惩医保骗保犯罪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最高人民法院5日发布4件人民法院依法严惩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人民法院依法打击治理医保骗保犯罪的决心和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合法权益的责任担当。“被告人艾某忠等诈骗案”中,山西大同某民营医院实际控制人艾某忠多次召集艾某宇、张某才等人,到周边各地吸引、招揽病人住院,鼓励、安排本院职工及家属住院,采取虚增药品进价、药品重复入库、虚增临床用药、虚报床位等手段,大肆提高、虚构住院费用,制作假病历,将虚假数据上传医保中心,骗取国家医保基金。截至2020年底,医院虚报金额970余万元,其中未拨付金额200余万元,系诈骗未遂。法院判处艾某忠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其余被告人也分别获刑。近年来,一些犯罪团伙通过非接触式手段,倒卖医保骗保药品非法牟利,造成医保基金损失,大量药品得不到妥善保管而浪费,部分变质药品再次流入销售环节,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一起案件中,被告人戴某寿多次在无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情况下,通过微信联系上下家收购、销售“医保回收药品”,并租用仓库作为场地,雇佣他人负责打包、邮寄药品。案发后,公安机关扣押药品共2万余盒。江西省浮梁县人民法院依法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被告人戴某寿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二万元。据介绍,各级人民法院依法从严惩处医保骗保犯罪,重点打击幕后组织者、职业骗保人等。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1156件2299人,一审结案数同比增长131.2%,挽回医保基金损失4.02亿余元。
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清理非法网络招聘活动
记者日前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以纠治各类网络招聘乱象为重点,组织各地区深入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五部门联合指导有关互联网平台企业,督促落实平台审核巡查责任,核验相关账号及其运营主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资质情况。目前筛查出1196个公众账号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已按有关法律规定和平台运营规则采取暂停发布招聘信息功能等处置措施。当前正值招工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单位和个人为牟取利益,未经行政许可、逃避监管,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部分非法职介活动从线下迁移至网上,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以公众账号、小程序和其他互联网群组等形式,常态化发布招聘岗位,开展职业介绍。其中不乏大量涉嫌就业歧视、虚假招聘、“招转培”“培训贷”等违法信息,有的甚至涉及以招聘为名实施诈骗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侵害劳动者公平就业和人身财产权益。有关部门提示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务必提高防范意识,警惕各类招聘“陷阱”,注意查询相关网络招聘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招聘岗位信息。一旦发现就业权益和人身财产权益遭受损失,请及时联系有关部门依法投诉维权。
最高法:发布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典型案例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且侵权方式手段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对外发布典型案例,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内容,旨在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此次发布的“陈某与孟某等名誉权纠纷案”明确,利用网络账号“挂人”并号召粉丝投诉和网暴,构成名誉权侵权。案情显示,陈某仅是针对某相声演员的演出发表观后感,后与个别粉丝发生言语争执。涉案账号借维护相声演员声誉为由,号召其他粉丝投诉陈某社交账号,持续对其网暴,严重侵犯陈某的名誉权。法院最终判决,作为共同注册和管理账号责任人的孟某、高某删除涉案相关信息,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陈某损失。最高法表示,网络账号的使用者将他人网络身份信息置顶公示、号召他人投诉,容易使公众对“被挂者”的形象和名誉产生误解或负面评价,甚至逐渐演变为对“被挂者”的网暴,制造社会矛盾和冲突。对此,应予杜绝和制止。通过案例引领,力求从源头避免侵权、杜绝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氛围。在“徐某、李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人民法院对徐某、李某通过网络等渠道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人脸照片、视频等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最高法认为,该案明确人脸信息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同时警示有非法出售或提供他人人脸信息行为企图的人悬崖勒马。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该类技术的独特性能以及对民事主体权利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利用AI技术侵权问题,如在“彭某某诉某软件运营公司肖像权纠纷案”中,某软件运营公司通过AI技术开发运营“换脸”软件牟利。该公司在未获彭某某授权的情形下,利用其肖像供用户“换脸”。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认定该公司构成侵害肖像权,有助于提示相关主体在开发和应用AI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侵害他人人格权。
山西省水利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节约用水激励奖...
近日,山西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联合印发《关于健全节约用水激励奖励政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激励奖励政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系统部署各项任务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政策。《实施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政策引导、两手发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分级负责、协同推动,持续建立健全节约用水激励奖励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全社会各行业节水内生动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实施意见》指出,要围绕鼓励典型示范、保障资金投入、扩大金融支持、拓展社会融资、落实税收优惠、完善价格机制、提倡表扬奖励等关键方面,强化政策集成、完善措施配套、推进体制创新,推动节水激励奖励各项政策全面落实、见到实效。到2027年,省、市两级形成较为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符合山西实际的节约用水激励奖励政策体系。到2030年,省、市、县三级全面形成系统集成、协调配套、管用实用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机制,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组织协调,统筹利用各行业优惠政策,明确支持节水工作的具体措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合力推进节水激励奖励政策落实;要推动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实施政策创新、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具有本地特色的节约用水激励奖励配套政策体系;要强化节水奖励监管,规范节水奖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各项节水优惠措施落实到位;要深入宣传发动,加强政策引领,拓宽公众参与途径,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节水工作的良好氛围。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