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合奖惩
三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维护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秩序,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通知》明确,依法从严查处严重违法代理机构和从业人员,责令整改不规范执业行为,公开曝光典型违法代理案件,快速形成打击震慑效应;坚持标本兼治,突出申请端、代理端、审查端协同发力,推动优化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考核评价指标,从源头上规范不正当知识产权买卖行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推动代理机构和人员诚信合规、尽责执业并建立长效机制,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秩序得到明显好转,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显著增强,加快推动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通知》要求,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针对伪造专利申请人信息、编造专利申请、大量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弄虚作假、代理恶意商标申请、无资质专利代理、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代理业务等突出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切实加大执法力度,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处理。集中整治不规范执业行为。组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开展全面自查自纠,重点整治出租出借代理资质和互联网平台违规业务招揽行为,加快清理以弄虚作假手段取得代理资质和不再符合执业许可条件的机构。强化源头治理。指导创新主体规范专利申请行为,指导规范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相关行为,正确区分并鼓励正当的专利转化运用行为,有效遏制出于不正当目的的买卖行为。同时,破除“唯数量”的专利政策导向,推动优化涉及专利的各类考核评价和资助奖励政策。《通知》强调,各地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跨区域协同联动,强化线索联合排查、监管执法衔接和行刑衔接;要狠抓任务落实,加强力量配备,加快整治进度;要强化协同监管,充分发挥审查协同限制、信用联合惩戒、行业自律引导作用;要加强宣传引导,加大警示曝光力度,畅通社会监督和投诉举报渠道,引导代理机构守法诚信经营、代理人员合规诚信从业;要营造良好环境,提高创新主体代理服务采购管理水平和辨识能力,推进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详情 >>
6部门: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已查办案件逾1...
今年4月,国务院食安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综合治理行动,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查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3180件,涉案金额2331万元,罚没款9038万元,其中89件已移送公安机关。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话题受到高度关注。消费者担心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将其当成过期变质原材料的“遮羞布”、以次充好的“障眼法”、掺杂使假的“鬼把戏”。据介绍,通过整治行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品类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部分领域仍存在屡禁不止、反弹回潮的风险。在监督抽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添加剂项目抽检227.45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2.12万批次,不合格率为0.93%,较去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从抽检结果看,饮料、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乳制品等7个大类食品未检出不合格样品;粮食加工品、糕点、饼干等14个大类食品不同程度检出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主要涉及漂白剂二氧化硫、甜味剂甜蜜素、防腐剂脱氢乙酸等。针对肉制品等高频消费品类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监管措施正持续加码。新版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已明确要求肉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并明确用量和种类。制定热加工熟肉制品生产等6个风险管控清单,指导企业开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确保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制定肉制品生产监督检查操作指南,将肉制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贮存、使用、记录等作为日常检查重点。针对饮料领域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在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要求生产企业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确保成品中食品添加剂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规定。对于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非浓缩还原果汁 橙汁》等行业标准,规定非浓缩还原橙汁等产品中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京玉表示,部分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也透支了行业信任。协会将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倡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研发投入,推行“非必要不添加”理念,降低对食品添加剂的依赖。
公安部:持续依法严打网上侵权假冒犯罪,净化消费市场秩...
记者近日从公安部获悉,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持续依法严打利用互联网侵权假冒犯罪活动,今年以来,共立案侦办相关刑事案件2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万名,集中打掉一批利用网购模式制假售假犯罪团伙和非法利益链条,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网络购物消费环境,助力释放消费潜力。“双11”来临之际,公安部还公布打击网上侵权假冒犯罪8起典型案例,分别是:辽宁盘锦公安机关侦破徐某等人制售假冒品牌羽绒服案,浙江台州公安机关侦破林某等人销售假冒品牌汽车轮毂案,安徽亳州公安机关侦破陆某飞等人制售假冒品牌卫浴产品案,广东东莞公安机关侦破吕某武等人制售假冒品牌手表案,广西南宁崇左公安机关侦破田某辉等人制售伪劣电线电缆案,重庆涪陵公安机关侦破黄某树等人制售假冒品牌日化用品案,四川成都公安机关侦破陈某等人制售假冒品牌箱包案,陕西渭南公安机关侦破巫某炉等人销售假冒品牌智能马桶案。公安部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局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持续深入推进“昆仑—2025”专项工作,始终保持对各类侵权假冒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积极协同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完善打击犯罪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净化消费市场秩序,为保障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公安力量。同时,公安机关提示广大消费者,请选择正规平台网店,按需理性消费,警惕欺诈式促销套路,谨防上当受骗。
五部门:发布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的通知,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此次发布的《方案》共8个方面21条措施。结合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构建以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为引领、特色商业街区为支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基础,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业态丰富、供给优质、安全便利的城市商业体系,激发城市商业发展内生动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要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考虑线上线下、商品服务等不同业态特点,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和监管标准,整治“内卷式”竞争,建立公正平等、创新自由的营商环境。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和监督评价机制,推动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提高城市商业主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行...
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发布《关于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今年9月24日至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百日的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此次“百日行动”将聚焦三大治理重点: 全面治理倒卖医保回流药问题方面,重点查处定点医药机构伪造处方、空刷套刷医保凭证、串换医保药品、诱导“回收”或“冲顶消费”、不扫码销售等行为,以及职业开药人、参保人非法售卖医保药品等问题。 开展违规超量开药专项核查方面,依托药品追溯码数据监测,结合重点监控药品清单,重点核查远超临床合理用量的异常处方、处方与诊断不匹配、冒名购药、跨机构超量购药等行为。 专项治理生育津贴骗保问题方面,重点打击伪造证明材料“造假申领”、虚构劳动关系“挂靠参保”、虚报缴费基数“抬高标准”等骗保行为。 《通知》强调,各级医保部门对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查严打,要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并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从源头遏制倒卖医保回流药和生育津贴骗保等违法行为。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