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合奖惩
民政部:探索建立婚姻领域个人信用制度
在民政部日前举行的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表示,针对重婚、骗婚等行为,民政部门将探索建立婚姻领域个人信用制度,婚姻当事人签署个人婚姻状况承诺书,承诺不实将纳入个人信用惩戒范围。“重婚、骗婚等行为既涉及个人诚信缺失,也涉嫌违法犯罪,不但损害了婚姻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诚信价值,也干扰了政府正常的管理秩序。”王金华介绍,民政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减少重婚、骗婚等现象发生:一是提升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全国联网的稳定性和信息的完备性,强化婚姻登记全国联网审查功能,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对当事人身份信息和婚姻状况信息进行联网核验。二是要求各级婚姻登记机关配置智能化个人信息比对设备,提高婚姻当事人个人信息比对的准确性。三是探索建立婚姻领域个人信用制度,婚姻当事人签署个人婚姻状况承诺书,承诺不实将纳入个人信用惩戒范围。四是加强婚姻登记机关管理和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甄别能力。同时,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民政部门将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查看详情 >>
黑龙江鹤岗:加快推进事中事后信用监管 实现“嵌入式”...
记者从鹤岗市委宣传部获悉,近日,鹤岗市通过“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数字化监管手段,打破数据孤岛,推动信用平台与政务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将联合奖惩嵌入行政审批流程,利用“嵌入式”奖惩新模式,实现市县区上下联动“逢办必查”的“自动奖惩”创新应用。据介绍,鹤岗市将全国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及黑龙江省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进行梳理,并根据国家措施清单适时更新奖惩措施,将依法依规实施职业禁入或从业限制、依法依规限制参加评先评优等28大类298项奖惩措施更新到自动奖惩系统。依托鹤岗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奖惩数据管理库、奖惩措施管理库,将整合的奖惩措施清单嵌入鹤岗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完善反馈机制。出台《鹤岗市关于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全面开展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方案的通知》(鹤信用办发〔2023〕8号),不断深化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加快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体系。据统计,自“嵌入式”信用奖惩便捷模式启动以来,鹤岗市政务服务审批在线调用鹤岗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守信激励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数据实施自动信用核查2.7万余次,对守信激励名单自动实施容缺受理优先办理74次,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自动拦截32次,奖惩案例实现自动反馈。
《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5月1日起施行
4月18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出台《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在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杭州是首个颁布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管理规定的城市。《办法》吸收了杭州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信用联合惩戒、监管数据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先行先试,进一步规范网络餐饮外卖配送行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外卖骑手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网络餐饮综合治理。《办法》对网络餐饮外卖配送活动涉及的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网络送餐服务经营者、网约配送员、独立网约配送员(个人“骑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创设和明确了符合网络餐饮外卖实际的法律主体,属全国首创。消费者若是通过网络平台送餐,平台应当在订单配送页面显著位置明示送餐经营公司或独立网约配送员的主体信息和联系方式,并以显著标记区分送餐经营公司和独立网约配送员;餐饮商家自行找人送餐的,应当标明自行配送并明示配送服务联系方式。目前,杭州市共有网约配送员33.9万名,日均活跃骑手为4.3万人。《办法》规定,网络餐饮外卖配送活动经营者应当依法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工会组织,维护网约配送员合法权益。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应当完善网约配送员工作报酬规则,制定合理的单笔配送报酬和工作量考核要求,明确工作报酬发放时间、方式,并按时足额发放。如遇网约配送员在法定节假日、恶劣天气、夜间等情形下送餐的,鼓励提高单笔配送报酬或者适当给予补贴;与网约配送员确立劳动关系的,还应当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办法》还关注了网络餐饮外卖行业派单机制过度依赖平台算法的现象并规定,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应当发挥数据技术优势,完善订单分派机制,优化配送往返路线,合理设定取餐和送餐时限,关注网约配送员持续工作时长,必要时进行防疲劳提示。《办法》不仅重点规范了网络餐饮外卖的送餐环节,确保网络餐饮外卖“最后一公里”的品质和安全,还明确了网络餐饮外卖的社会共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细化了对配送算法、食品盛装容器、外卖封签等的监管规则,着力保障网约配送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创新性的探索,均属全国首创。
安徽宣城:多措保障农民工安“薪”不忧“酬”
记者4月6日从宣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该市以“无欠薪”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始终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建立健全欠薪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治理欠薪工作效能和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宣城市大力畅通欠薪维权渠道,不断提升欠薪问题线索处置效能。该市人社部门在网站开设“欠薪在线维权投诉专栏”,公布全市举报投诉电话,推出“安薪宣城”维权二维码,为劳动者维权提供全天候服务。同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机制,推进劳动维权“打包快办”服务,对农民工维权案件开辟快立、快审、快裁“绿色通道”,高效联动、合力化解欠薪问题,实现讨薪维权“最多诉一次”。该市大力开展平台线索处置效能提升专项行动,优化办理流程,提升处置质效,实现平台欠薪线索处置“月月清”。截至今年3月底,共接收平台线索1953条,办结1941条,动态办结率达99.38%。为从源头上治理欠薪“顽疾”,宣城市常态化开展在建工程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规范化管理督导检查工作,督促指导在建工程项目严格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等六项制度,并建立规范化管理台账。2022年以来,共检查项目469家次,为7746位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9050万元。截至目前,该市进入实名制管理平台的在建项目287个,录入劳务人员信息16.38万人,实名制覆盖所有在建工程项目,数据更新率在95%以上。宣城市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欠薪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采取约谈工程项目负责人,实施行政处罚、发布典型案例和联合惩戒名单等措施,对欠薪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使欠薪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2022年以来,该市共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8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2起,依法行政处罚企业2家,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管理名单企业1家,对春节期间拖欠工资的15家企业和12名个人进行通报处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编后·宣城市在加大对欠薪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农民工实名制、欠薪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从源头管理到过程监督再到末端执法,筑牢治理欠薪“防火墙”。
四川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来 排查整治隐患2...
四川全省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22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32起、死亡828人,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482起、507人,分别下降36.7%、38%。其中,发生较大事故18起、死亡68人,与2019年相比减少17起、55人,分别下降48.6%、44.7%。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安委会考评为“优秀”等级。今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四川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新闻发布会上,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王峰介绍,自2020年4月,四川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四川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以来,统筹推进三年行动各项工作,全省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抓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能力持续提高。王峰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共派出检查组40万余个,检查单位214万余家,排查整治隐患241万余项,累计整改率94.5%,责令停产整顿8741家,暂扣吊销证照企业806家,关闭取缔649家,约谈警示33122家,联合惩戒1283家,移送司法机关412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据了解,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得到健全完善。四川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矛盾,梳理政策措施层面需要建立健全、补充完善的具体制度,形成了一批四川特色的制度成果:出台全国唯一一部专门针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公共消防设施条例》,制定印发了《四川省安全生产约谈实施办法》《四川省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四川省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提级调查处理及挂牌督办办法》《关于建立“两书一函”制度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逐步完善全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在制度健全完善的过程中,全川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四川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印发实施意见,进一步压实属地、行业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印发《四川省省级部门及中央驻川有关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明确74个省级部门(单位)以及党委政府、园区党工委等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印发《关于明确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责任的通知》,确定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储能电站、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领域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严防安全生产监管盲区;推广设置水电站首席安全官、安全员,推行矿长安全工作考核记分、危化企业安全承诺,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地落实。目前,四川探索形成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省安办瞄准危化、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重点领域,汇集应用现有的18个涉安信息系统,搭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平台,每日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实时报警处置、预警信息发布、管控措施跟踪落实,累计研判较大风险254条,预警规避重大风险61次。全省各级采取“四不两直”“三带三查”方式,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明查暗访,对发现的问题隐患梳理建立台账,逐一限时整改销号,动态清零问题隐患,将风险管控在隐患之前,将隐患治理在事故之前。四川省执法工作也更加精准有力,其中综合执法改革、典型执法案例报送、“互联网+执法”系统推广应用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量化考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执法工作贡献了四川经验。全省持续改进执法方式,将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创新推行“示范式”“交叉式”“帮扶式”等执法新方式,有效提升执法检查质效。三年来累计出动执法检查组16.2万余个,发现隐患47.6万余项,立案查处4.8万余起,处罚款5.74亿余元。当前,全省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打牢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成都市大力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加快汇集城市安全物联感知数据。全省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攀枝花市东区等6个县(市、区)率先创建省级示范,24个城市正在积极争创。省政府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省财政共计下达安全社区以奖代补资金2.43亿元,累计推动1006个社区开展创建,全省基层基础不断稳固夯实。会上,王峰也谈到,虽然全省三年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安全生产工作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个别企业行动成效还不够明显,一些突出隐患问题还没得到根治解决,安全风险依然不可忽视。同时,新行业、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潜藏着许多新的安全风险,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下一步,四川将严格落实“两个根本”要求,持续巩固三年行动的成果,着力从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风险研判管控,以及构建群防群治工作格局4方面入手。全省围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推动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安全,营造人人关注安全、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文章搜索